智慧养老网
智慧养老-列表页

首页> 文化> 老年教育

“云课堂”进村 农民画“出圈” 淮安解锁特殊老年群体终身学习密码

作者:杨余德来源: 老年周报2025-05-06 11:09:47
“云课堂”进村 农民画“出圈” 淮安解锁特殊老年群体终身学习密码



在淮安市淮安区博里村的一间画室里,86岁的朱立权正握着画笔仔细勾勒一幅农忙图景。金黄的稻穗、湛蓝的天空,农民画特有的浓烈色彩在画布上炸开。谁能想到,79岁才加入村老年教学点农民画班时,这位“高龄学员”连直线都画不直。“现在我家墙上挂满了自己的‘大作’,还有作品进了全国展览哩!”老人自豪地笑着说。

“合作共建”

 让教育阳光照进角落 

朱立权老人的蜕变,是淮安市发展特殊群体老年教育的生动注脚。针对乡村留守老人、残疾人、孤寡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,当地创新推出“民政搭台+老年大学唱戏”的合作模式。淮安区博里村教学点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特殊需求,开设了农民画与刺绣课程,不仅点燃了老人们的艺术热情,更催生了“银发经济”——学员们的作品通过电商平台远销海外,带动每年人均增收几千元。

视力障碍老人通过盲文课重“读”世界、学习智能手机操作,卧床老人跟着线上课程做康复训练……针对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需求,淮安市老年大学联合残联部门开发了多门特需课程,这种“量体裁衣”的教学设计遍布城乡,就连福利院的特困供养老人都有专属“课程包”。


“五个统一”

打通城乡教育“最后一公里” 

2024年夏天,淮安区乡镇教学点建设现场会上,一段淮剧唱腔引得满堂喝彩。登台的正是刚学戏三个月的留守老人周桂芳。依托市校提出的教学大纲、课程设置、教学计划、教学管理、师资队伍“五个统一”办学模式,如今这样的场景在该市24个镇街教学点已成常态。

“过去农村老人想上学得赶几十里路,现在家门口就有二胡班、花船班。”负责村级教学点的张老师翻开台账:诗词班学员自发组建了“诗社”,舞蹈队的大妈们成了移风易俗宣传员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这些“银发学子”还化身乡村治理“智囊团”,调解邻里矛盾,促进邻里互助、和谐共处。

 “云课堂”打破时空界限 

“同学们看镜头,这个太极动作要像‘揉棉花’一样……”在淮安市福利院的公共活动区,十余名老人正通过电视大屏与市老年大学的教师隔空互动。得益于与广电合作的“699云课堂”,该市特殊群体老人都能一键直达声乐、养生等课程。

“刚开始连话筒都不敢碰,现在都成‘K歌达人’了。”福利院的王风娟老人展示着她的“学习成果本”,里面工整记录着每节声乐课的要点。工作人员透露,自从开设线上课程后,老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,身体也跟着硬朗不少。

从农民画室到福利院“学堂”,从残疾老人的康复训练到留守老人的“治理热情”,淮安用有温度的教育实践诠释着“老有所学”的深层内涵。淮安发展特殊群体老年教育模式入选“2024年度全省老龄工作十佳案例”,淮安市老年大学获得首批“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”荣誉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