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5日,记者从“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成就专场上了解到,本市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,按照“培育一类主体、构建两种模式、实现全面覆盖”的总体思路,依托市场主体开展试点,探索形成了以“一清单、一平台、一张网”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。
布局建设100个街道(乡镇)区域养老服务中心,制定“两指引一方案一协议”,形成区域建设、验收、效能评估管理闭环,截至9月20日,已完成验收60家,其余40家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。针对“老老人”和重度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照护难题,组织市场主体推出不同内容、不同价位的24小时普惠居家护理服务套餐,累计签约长期上门居家照护服务近1800单。发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,今年计划建设2000张床位,目前各区已建成将近6000张,累计建设运营2.2万张。完善助餐服务体系,推动城六区51家400平米以上养老驿站转型升级、开办社区餐厅,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,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,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,累计服务老年人12万人,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。累计为1.2万老年人完成了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。
搭建全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。上线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数字化平台“北京养老服务网”及配套小程序,汇集全市养老机构、养老驿站、养老助餐点、养老人才、志愿服务、京津冀养老等海量养老服务资源,形成养老地图,实现养老服务“一网通查”,服务信息“一网展现”,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,服务诉求“一网通答”,日均访问量4.5万人次,总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。
连续多年深入开展养老服务机构安全隐患集中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。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。在全国率先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,累计网签7.04万份,基本实现在院老年人全覆盖,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大额预付费和非法集资等风险。
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。在北京养老服务网设置“京津冀养老”板块,搭建线上供需对接平台,展示北京优质养老机构575家,展示津冀优质养老机构51家、优质养老项目58个。建立京津冀养老协同专题工作组机制,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政策协同、项目协同、人才协同、医养协同、区域协同和行业协同。